七零年代青云路_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236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236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??作为时下服务人群最广、受众最多的新闻单位, 报社是最能消化高校毕业生的单位。

    ??所以,各大高校新闻系的课程设置,更多的是为了给报社通讯社培养人才的。

    ??在彭蔚然的印象里, 入学省大新闻系的第一年就有《报纸编辑工作》这门课。

    ??她记得没错,不过, 77级学生入学后,课程做了调整, 这类实践课程被安排在了高年级。

    ??大一新生开学两个月, 还只对报社的工作流程有个模糊的印象。

    ??项小羽被彭总编点到名的时候, 心里先是一喜, 今天穿鲜亮的衣裳果然没错, 这不就被大佬注意到了嘛!

    ??可是,听清对方的问题后, 她心里又有点紧张。

    ??报社内部那些事,她其实也不太懂……

    ??毕竟此前从没接触过相关工作嘛。

    ??她先装模作样地抻着脖子在第一排来回打量两遍, 同时在心里快速打着腹稿。

    ??像是确定了第一排只有她一个穿粉衬衫的女同学, 项小羽终于一脸淡定地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??她先跟彭蔚然做了自我介绍:“彭总编好, 我是77级新闻1班的项小羽。”

    ??亮明身份还是很有必要的, 否则絮叨半天, 人家大佬还不知道她姓甚名谁呢。

    ??彭蔚然颔首,做了一个请讲的手势。

    ??项小羽接过话筒, 回身望了一眼教室后面黑压压的人群, 像是要寻找刚才提问的人。

    ??“通过刚刚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, 我可以确定, 你不但不了解新闻系和新闻行业,也对大学校园里的一些基本常识不甚清楚。”项小羽的声音通过喇叭传进所有人的耳中。

    ??“前些年,我们省大新闻系,每年只招收五十名工农兵大学生。而且与其他很多专业一样,这些学生是由新闻系定向培养的,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有所成后,需要回到家乡支援建设。能够留在省城,由学校统一分配工作单位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并不多。除了省日报社,省城还有新华社分社等五六家报社,另外还有杂志社,出版社,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用人需求。所以,我们省大新闻系的毕业生是十分抢手的,根本不够分!”

    ??她笑眯眯地望向坐在第一排角落的系主任问:“陈主任,我说的没错吧?”

    ??系主任给她鼓了鼓掌。

    ??项小羽冲着后面的人群说:“一张报纸是集体劳动的产物,这其中需要专业的新闻工作者、各单位的通讯员、作者、印刷厂的工人、邮电部门的报刊发行人员,以及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。而专业的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群众来信来稿,本报记者撰写拍摄的稿件,评论员撰写的文章,新华社发来的通讯稿,甚至是电视节目预告,都要由专门的编辑对接处理。像省日报社这样的大报社兴许还会设置检查组,对报纸的大样小样进行校对。报社里有这么大的工作量,新闻系的学生又供应不上,人家当然要在社会上招聘新闻工作者了!所以,刚刚那位同学所说的新闻系学生不能胜任报社工作的言论,纯属无稽之谈!”

    ??除了新闻编辑,印刷厂和邮电局的部分项小羽都不太懂,被她一带而过模糊处理了。

    ??即便如此,也得到了新闻系全体同学们的热烈掌声。

    ??刚才那个人的提问,表面上是在给彭总编出难题,实际上针对的是新闻系的广大师生。

    ??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要是无法胜任报社的工作,那他们这些在校生还学个锤子?

    ??廖习兰和魏芳一左一右抓住项小羽的手握了握,杨一还隔空给她竖个大拇指。

    ??项小羽美滋滋地坐在椅子上,抬头挺胸,把脑袋昂得高高的。

    ??要是宋恂在现场,肯定会提醒她注意收敛,别嘚瑟得像宋延安附体似的。

    ??彭蔚然对她点点头,便将开头的小插曲翻篇了,正式开始了今天的讲座。

    ??事实上,他们报社从社会上招收新闻工作人员,也是无奈之举。

    ??过去十年间,他们的队伍,老的老,病的病,散的散,死的死,新闻记者和编辑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断层。

    ??从别的单位调职来的干部,没有接受过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,很难胜任报社的工作。而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分配还要等好几个月,他们根本就等不及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